十万个为什么

农业的起源中心

关于农业的起源地,在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大约一万年以
前,在最近一次冰期结束以后,西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那
一带,气候变得干燥起来,人们难以继续靠采集狩猎为生,便开始尝试着栽
培小麦和大麦,于是农业就在这一带最早产生。以后世界各地的农业都是从
这里慢慢传过去的。这就是农业起源问题上的“西亚中心论”。
本来在科学上有些事情人们一时认识上存在某些局限性,是正常的,无
可厚非。可是有些西方殖民主义者却据此大肆宣扬什么“东方文化西来说”、
“中国文明西来说”,为他们的殖民主义行径服务,就不能不叫人感到气愤
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事实真相。
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研究,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农业有 3 个大的起源
中心,1 个就是刚才介绍的西亚地区,另外两个是亚洲东南部和中美洲墨西
哥。其中亚洲东南部主要就是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也有的学者主张 8 个
中心、12 个中心、10 个中心或 6 个中心的,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起源
地区的地位则是举世公认的。
目前我国北起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南到台湾、福建、
广东、云南,西至西藏东部,20 多个省市都发现了早期农业遗迹,其中河南
裴李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大约在公元前六千年。它们确凿地说明,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伟大民族,上
述事实也可以作为一个明证吧!
我们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
我们为自己属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刀耕火种
过去,人们谈到原始农业,也即原始种植业时,总是把刀耕火种和锄耕
混为一谈,没有认识到它们其实是具有某种根本性质区别的两种不同的农业
发展阶段。其实,如果剥去各种非本质现象的干扰,从本质上来看问题,原
始种植业只能是刀耕火种,而不会是别的。为什么呢?说来也很简单,因为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经济中孕育出来的,自然脱不开采集狩猎的影响,这
就好比小孩子刚生下来时,吃喝拉撒统统出父母亲包办一样。可以想见,当
原始农业(这里指原始种植业)刚刚诞生的时候,它在人们的整个经济生活
中所占的比重肯定大不了,采集狩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甚至主要的生活来
源。而采集狩猎,我们知道,一般总是和山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原
始农业生产只能在山林中进行。一方面是树木丛生,一方面是要开荒种地,
这又是一个矛盾。不过经过几十万年以至数百万年的狩猎生活,人们已经准
备好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武器,这就是火和刀,当然还只是石刀、石斧等。人
们现在就利用这两件武器向山林开战了。首先是用石刀石斧将树砍倒,不用
说是要出几身汗的,然后一把火将树木连同杂草一起烧掉,腾出一块地里来,
就可以播种了。当时人们农业生产知识少得可怜,再加上采集、狩猎等等的忙碌,下种以后基本上不去管它,任其自生自长,等长成了用石刀石镰之类
工具收割回来,就算完事大吉。实在这跟采集也强不了多少,产量自然是很
低的。这也可见当初有人认为发明农业是由于人们认识到栽培作物可以增产
的说法是多么荒唐!
这里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说明一下。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认为刀耕火
种时放火烧掉树木是一种施肥措施。我看这又是一些人把后来农民的施肥套
到他们的先人头上去了。我认为在刀耕火种时,人们还不可能懂得有意识在
采取施肥措施,放火烧树只不过是图省事罢了。试想那么多树木砍倒在地,
一根沉如一根,难道要人们肩扛手推搬走不成?就不如一把火烧掉省事。这
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就是当时人们刚刚创办原始农业,有关知识少得
可怜,还不可能懂得施肥的道理;根据之二,是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实
行过一种生荒耕作制的土地利用方法,其具体内容是,一块地开垦出来种上
几年以后,地力耗尽了,人们就放弃不再管它,转而另开一块土地来种。当
然,人们放弃了的土地不会是真的永远不去再管,但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确是
没有再去利用它的想法。这与后来实行熟荒耕作制是有区别的,至于与后来
通过施肥实行连年耕作,就更难以比拟了。这就充分说明,刀耕火种时人们
是不懂得施肥的,烧掉树木虽然客观上起了某种施肥的作用,但本质主要是
一种清理树木的省力方法,不能认为是一种施肥措施。真正的施肥措施要到
封建社会的犁耕时期才会有。
野外放养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习惯,一向是把畜牧业当作农业的副业来看待,
谈到农业,若不特别指明包括畜牧业,便肯定是单指种植业。这种状况,一
直到 70 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按目前通行的观
点,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但林业和渔业,在经济生活中,
主要是指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和江湖海上的捕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工营林、
人工养殖可以归入农业,我们这里可以略去不管。而畜牧业则完完全全是农
业的本职天分,讲原始农业。若不同时说明原始畜牧业,就不完全,不公道,
就好比现在一些大男子主义者讲人类不讲妇女一样,那是很不值得效法的。
那么,原始畜牧业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这也得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来考
虑。第一,当时采集狩猎仍是主业,这决定了原始畜牧业只能在山林中进行,
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第二,当时原始种植业和采集收获量都不大,这使得
原始畜牧业饲料十分短缺,还不可能完全人工饲养;第三,当时人们饲养知
识比较少,对牲畜的食性恐怕还不十分了解,这也使得完全人工饲养困难极
大。从这几方面来看,原始畜牧业不会是人工圈养,也不可能是人工游牧。
而唯一可能的是野外放养。我国南方有些少数民族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把牲
畜赶到那些牧草茂盛的山坡上,在四周与外界相通的要道关口上设置栅栏,
不让它们跑掉。平时任牲畜在山上自由采食,基本上不管不问。食用时,就
派人上山捕捉。这实在并不比狩猎高明多少,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预先准备好
狩猎场地和猎物的狩猎而已;但正因为这样,我们相信,这是真正原始的畜
牧业形态。
关于原始农业的本来面目,大体就这样了。顺便再讲一点,从目前世界
考古发现来看,农业起源地基本上都在中纬度温带地区。

锄耕
我们回想一下,刀耕火种是一种什么条件下的农业形态?那是一种农业
的刚刚萌芽,采集狩猎仍占主导地位,从而人们生活还离不开山林时的农业
形态。我们很容易想到,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其产量逐步提高,在人们生
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时候人们就可以离开山林到平川地带生活了,毕竟
山林不是那么很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尤其是不适宜农业发展。当人
们来到平川地带的时候,由于没有那么多碍事的树木丛生,刀耕火种自然是
用不着的了。这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播种收获,以及
其他必要的田间管理。抓其要害之处,这就是所谓锄种农业应运而生了。其
所需工具是不必发愁的,刀耕火种时就有一些很简单的翻地工具,如石锄、
骨铲、尖头木棒之类,都可暂时对付用一阵子。至于更有效的锄耕工具当然
只能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逐步发明和制造了。
即使人们不转向平川地带,仍在山林地生活,刀耕火种也一定会转向锄
耕的。为什么呢?试想刀耕火种若干年以后,人们已经砍倒相当大一片山林
了,而适宜刀耕火种的山林也不是到处都有的,终究有一天,人们将发现能
刀耕火种的山木已基本用光了。怎么办呢?只好回头利用以前的刀耕火种地
块,只是这时候刀斧已基本上用不着了,代替它们耀武扬威的是以前不怎么
起眼的石锄、木锄之类。
至于原始畜牧业,此后一部分转入草原游牧,一部分沦为种植业的副业,
都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没有发挥什么重大作用。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锄耕和刀耕火种是有重大区别的。刀耕火种离开集体劳动就无法进行,
而锄耕只要个人的力量就能正常进行。虽然当时工具很简陋,个人锄耕还相
当勉强,但却已经为个人表现其勤劳智慧提供了一块天地,当然不用多说,
也为个人表现其懒惰愚笨提供了场所。一句话,个人劳动的差别显示出来了。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会由母系氏族公社孕育出私有
制、阶级、国家这样一些事物来。
最初是在锄耕的推动下,母系氏族公社渐渐转为父系氏族公社,然后很
快又由父系氏族公社转向奴隶制国家。我国古代传说炎帝和黄帝战于阪泉,
结果黄帝战胜了炎帝,以后世代相传至禹,终于由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
大体上就反映这一过程。古希腊《荷马史诗》所谓英雄时代也是这一过程的
反映。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是事件的一般过程。我们注意到,随着锄耕农业的
发展,有两类差异都是在显著地扩大,一是各氏族之间的差异在扩大,二是
氏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并且这两类差异都主要体现在男子身
上,因为繁重的田间劳动主要是由男子承担的。毫无疑问,这些差异的扩大
肯定对青年人尤其是女青年的择偶心理发生了影响。原先母系氏族制度下那
种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集体群婚的状况悄悄地起了变化,每一个小伙子和
每一个姑娘都开始有了——起初是几个,后来渐渐减少到一个——最中意的
对象。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正是今天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这就是所谓“恋爱”和“爱情”。说来你也许会大吃一惊,爱情的产生
竟与农业有关!的确如此,在更早的过去,爱情和友情是彼此不分的,爱情
就是友情,友情也就是爱情。正是由于锄耕农业使小伙子们展示出自己才华
和个性,才导致了爱情和友情的区分。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超出一般友情
之上的一种特别深厚和热烈的亲密感情。这种感情一旦产生,就在他们之间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特别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时时依恋在一起。多情的小
伙自然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双手为心爱的姑娘创造幸福的生活,而同样处在热
恋中的姑娘更不必说如何日思夜梦渴望与自己的心上人厮守在一起,母系氏
族制度就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迹象。原来在母系氏族制度下,虽然两个氏族通
婚,但结婚的男女双方仍随各自的氏族生活,和我们现在男女双方一结婚就
合到一起过起自己的小日子是不同的。虽然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因为是一群
小伙子和一群姑娘集体群婚,双方的感情自然差一等,既不希望也不可能让
他们集体住在一起。然而当爱情在锄耕农业的催动下萌生出来的时候,情况
就变了。热恋的双方已渴望在一起生活了。最初大约是热恋中的小伙频频造
访姑娘所在的氏族,但时间长了,这终究不是个办法。唯一现实的办法是姑
娘脱离自己原来的氏族转到小伙子所在的氏族生活,这正是两厢所情愿之
事。对于他们的这一想法,姑娘的母亲大约是不会赞成的,于是只好由小伙
子假装把姑娘抢走,或者干脆私奔了事,就像现在许多小伙子和姑娘反对父
母包办婚烟所做的那样。不管具体做法如何,总之,经过一番复杂曲折的斗
争,最后,毕竟女方跟了男方。原来按女方计算辈份世系,也自然只能改为
按男方来计算。母系氏族就这样转变成了父系氏族。
与上述过程相伴随,另外一方面的变化也在紧锣密鼓加紧进行。这就是,
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个人劳动渐渐普遍起来。虽然土地等主要生产和生活
资料名义上仍然属于氏族公有,但经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品,事实上
已经成了个人专用的东西,并且各人劳动的产品也渐渐由各人自己享用。这
就是财产私有制萌芽了。在这个过程中,氏族首领们处于一种特别有利的地
位,能够较之一般氏族成员更快地积聚起更多的私有财产。他们开始感到劳
动力不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从其他贫穷的氏族那里买来一些
小孩帮他们干活,如同我们前面提到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曾经做过的那
样。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另外一个可能办法是,让那些欠了他们的
债而又无力偿还的氏族成员帮他们干活。但奴役本氏族的人,毕竟碍于情面,
不大方便。所以,这也不是有效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自部落冲突。大
约在采集狩猎时候,不同的血缘家族之间为了争夺采集狩猎场所就有过一些
冲突,但那时冲突不会多,只是偶尔为之。然而,到了原始农业时代,特别
是进入锄耕阶段以后,各氏族之间贫富分化,氏族成员之间也在贫富分化,
而各部落之间贫富分化大约还要更加明显和迅速。总之部落之间矛盾加剧
了,冲突增加了。既有冲突,就会有俘虏。以往一般是出于复仇心理,将俘
虏统统杀掉。当一些氏族成员,主要是那些掌权的,富裕的氏族贵族们感到
劳动力缺乏的时候,不须旁人指点,他们自己就能立刻醒悟到让那些俘虏帮
着干活,而那些俘虏为了活命竟也真的肯干。这就是最早的奴隶产生了。再
往后,奴隶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防止他们的反抗和逃跑,就
需要一种强制力量了。现成的氏族部落组织立即就承担起了这一责任,这就
是奴隶主阶级的国家。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诅咒的奴隶制度就这样产生了。令人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奴隶制农业就这样来到了人世。
这实在是没法子的事——一个残酷的进步!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它。